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中国制造”的全新世界。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 张欣欣、何雨欣)面对激烈的竞争与转型压力,中国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关键,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中国制造”正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并为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正加速推进,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附加值和话语权持续提升,创新正有力地引领“中国制造”号巨轮破浪前行。

创新,打造“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当地时间4月3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制造的波士顿橙线地铁列车吸引了众多民众驻足美国波士顿市政广场。这是“中国造车”首次与未来乘客亲密见面。

从转向架的调平,到齿轮螺钉的装配与啮合,再到耐寒及耐高温技术的突破,以及系统集成控制——一列火车中蕴含着上千项创新。中国北车董事长刘华龙表示,中国轨道交通已实现牵引、通风等产业链的整体出口,并凭借卓越的品质与技术,成为国际市场的“贵宾”。过去半年里,中国铁路共斩获了波士顿和洛杉矶184列地铁列车订单。

以轨道交通为代表,新时代的“中国制造”正逐步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迈向更加注重高科技、高品质与高品位的“中国创造”。神舟飞船、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既是“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见证,更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闪亮“中国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持续加快创新步伐,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将引领新产业、开拓新兴市场。

华为率先在全球推出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可将锂离子电池的最高工作温度提升10℃,并使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搭载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已成为全球首台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量子点电视、OLED电视等新一代技术产品正加速问世……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我国在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及超导材料等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科技为驱动,中国制造业正努力抓住机遇,探索更加广阔的发展路径,推动实现巨大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

创新,注入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通过产品设计、技术解决方案及材料应用的创新,戈尔有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成功打造了一款佩戴体验更佳的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该产品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上市。

作为一家成长于中国的本土制造企业,过去10年里,歌尔凭借其在微型声学模组和传感器领域的制造优势,已成为三星、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关键供应商。

“尽管作为供应商的时期已属佳境,但发展始终未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戈尔公司副总裁季勇表示,戈尔将深化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布局,加速转型与创新。

“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正逐步耗尽,如何找到新动力;产能过剩、成本高企,如何实现效率提升与价值增值;区域间、产业间发展失衡,又该如何统筹协调……“中国制造”面临的这些难题,唯有依靠创新才能破解。

“要实现攀登式转型,关键在于创新。我们应将创新思维贯穿到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切实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

在青岛红领集团,只需2秒就能做到什么?借助全球领先的3D测量仪器,这一“眨眼间”,便可精准获取客户19个部位的22项数据,并自动完成服装量体。红领以互联网思维重塑工业生产流程,不仅突破了传统批量量体的时间瓶颈,更实现了流水线上个性化定制生产,开拓出全新发展空间。

“最初,互联网行业试图解决库存问题。经过数年努力,人们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套颠覆传统行业逻辑的方法论。”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表示。

不仅仅是红领子发生了变化。自“中国制造2025”推出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陆续确定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0%以上,而运营成本则平均降低了20%以上。

除了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区域间的产业承接也更加均衡和精准。

深圳的无人机、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沈阳的机器人……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立足原有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吸纳和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及先进共享技术,实现区域错位发展,绘就了制造业“新蓝图”。

“创新还意味着在正确的地方运用合适的资源,以实现精准发力。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髓所在。”苗圩表示,新型制造基地的崛起不仅推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增强了大家对实现‘弯道超车’的信心。

创新,以改革激发永恒活力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上,“中国制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重大创新,抢占先机。这既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遇,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挑战。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点燃创新引擎,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必须继续推进行政职能转变,破除“障碍”,为创新创业开辟新途径。

从坚定不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到加快电信领域降费提速,政府部门进一步破除了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发展潜力。去年全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5100家,创下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新高。

我们正在前行,他人也在前行——改革不能停步,必须继续向纵深推进,激发每一个企业和每个人的活力,为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还必须营造更加适宜、包容的制度环境,开辟“快速通道”,打破成本转化的“玻璃墙”,扫除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让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起来。

苗伟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各方力量系统性地开展关键问题攻关,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正式组建成立,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约1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凭借创新成果,其产业化也正面临考验。这需要建立健全的创新容错机制。在重大装备和新材料领域,中国还推出了市场应用试点保险补偿机制,以消除用户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乐于试用。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实施效果。

可以看出,与创新驱动相关的措施正在日益完善,一个全社会崇尚创新、渴望创新的良好环境正逐步形成。苗圩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通过持续改革,推动‘中国制造’迈上新台阶。”

在线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请给我们留言。我们期待为您服务!

%{tishi_zhan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