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 美国聚焦“软”实力的工业4.0
时间:
2022-11-05 16:27
在美国,“工业4.0”的概念更多地被“工业互联网”所取代。尽管两者名称不同,但其基本理念却异曲同工——即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起来,从而构建更高效的生产系统。
从政策层面来看,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已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力图以全新且颠覆性的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格局。从行业层面而言,产业组织“工业互联网联盟”的成立,正式向企业界发出了进军工业4.0时代的嘹亮号角。与德国所强调的“硬”制造不同,拥有发达软件和互联网经济的美国,更注重推动以“软”服务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通过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从而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政府推动创新的战略
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并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话语权,美国近年来将重振制造业作为首要任务。金融危机过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重点推动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进而带动美国经济重新走上可持续增长的轨道。
2009年4月,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发表演讲,提出振兴制造业将成为美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同年12月,美国政府发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详细分析了复兴制造业的理论基础与独特优势,自此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指南。随后,奥巴马政府逐步从战略布局、发展路径细化到具体举措,全面部署了制造业创新计划。
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旨在加速推动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2012年2月,美国进一步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规划》,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企业回流美国。上述计划包含两条主要路径:一是调整并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结构与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重点提出要开发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平台、高端制造技术,以及设计与数据基础设施。
2012年3月,奥巴马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设立多达45个研究中心,强化高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生产、教育与科研的有机融合。2013年1月,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并投入10亿美元,正式启动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重点推动数字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应用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备领先制造能力的创新集群。
该创新网络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以提升汽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等新一代交通工具的燃油效率、性能及耐腐蚀性;完善3D打印技术的相关标准、材料与设备,推动基于数字化设计的低成本、小批量生产;构建智能制造的框架与方法,使生产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控来自数字化工厂的“大数据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并实现能源、水和材料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过去两年,上述规划已逐步推进实施。2012年8月,美国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出资设立了总投资8500万美元的“三维打印制造创新国家研究所”。2013年5月,美国政府又宣布将提供2亿美元联邦资金,用于建立三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是轻量化与现代金属制造创新研究所、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以及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创新研究所。今年2月,一家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正式成立。
根据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发布的《全球先进制造业趋势报告》,美国是全球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其中3/4的资金投入制造业,并在合成生物学、先进材料及快速原型制造等先进制造领域占据明显优势。分析人士认为,在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美国有望迎来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其标志将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全面覆盖、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制造的规模化发展。
行业联盟突破技术壁垒
与德国工业4.0所强调的“硬”制造不同,拥有发达软件和互联网经济的美国,更加注重推动以“软”服务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借助网络与数据的力量,全面提升全行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可以说,美国版的工业4.0实际上是一场“工业互联网”革命。在此过程中,除了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外,首批产业联盟的成立也已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业互联网”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全力推动这一理念。除了通用电气等制造业巨头外,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信息技术公司也已加入该联盟。
工业互联网联盟采用开放式会员制度,致力于制定一套“通用蓝图”,实现不同制造商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该蓝图的标准不仅涵盖互联网网络协议,还涉及IT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容量、互联与非互联设备的功率大小,以及数据流量控制等指标。其目标是通过制定通用标准,进一步推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打破技术壁垒,借助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流程。
尽管上述标准的制定和最终批准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一旦这些标准确立,将有助于硬件和软件开发者打造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这将推动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以及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交通工具等数百种不同类型实体的全面整合,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效率。(杨波)